您好,欢迎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官网!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公园概况 > 公园瑰丽 > 洞天福地

武夷山名道

时间:2017-11-14 09:08 阅读:0 A- A+

汉朝以后,接踵有羽流方士至武夷修炼。宋、元、明较盛,高道辈出,或辟谷、或炼丹、或符录, 流派纷呈,有的为民众所崇拜,有的则倍受朝廷敬重。

著名的道士主要有:
张仙晋人(或曰后汉人) 至武夷隐其姓名;《闽大记》记其名淡。有人以为其音与传说中的十三仙之一张湛相重而不取, 言其名为垓,在大王峰石穴中坐化,留下尸身不朽,背上有白点,手上有杰字;后世有人为其饰服,在风雨中衣饰成灰而肉身完好。明万历间杨四知为其塑身并设栏保护,遗蜕至清末尚完好。千年不朽,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。

王延羲 
闽王王审知之子,其侄王继鹏弑其父王延钧篡位,自称为闽王,号“昶”,被称为昶王,天福元年 (936年)昶赐道士服将王延羲安置在武夷山中修道。夭福四年(939年) 七月,王延羲杀侄主昶取而代之,成为闽王。称大闽皇帝,号曦。改元永隆。

李良佐 
字之辅,南唐元宗李王景的弟弟,性冲淡,保大二年 (944 年) 入武夷修道,元宗为其敕建会仙观。他居武夷37年, 致力于开发武夷弘广道法,卓有影响,后坐化于清虚堂;被称为是武夷宫的开山之祖,后人设庙祀之。

邹道士 
赵扑在崇安为县令时为录事,奉公甚谨,一介不取,赵扑任满, 因廉贫难归, 邹将祖上田产变卖以赠,尔后弃家,在大王峰升真洞修道;得九转丹诀真传,坐化于幔亭峰。

吴怀玉 
居武夷,曾在大王峰顶礼斗,老无衰颜,视人间“俗无可观 ”, 因而行坐闭目,人称之“眇翁” 。有次醉酒之后他指着武夷君及魏王子骞神像说 :“岁右戊子降为人主…… 三十有八载,当抚平四海” 。尔后被敷衍成“武夷仙瑞世之说”影响极大,九十六岁无疾而化。

知微子 
樵阳人孙氏,入武夷结茅于一曲毛竹洞,采药饵松饮水,得冲举术, 著有《知微子》一书行世,大文学家苏轼为其作序。

葛真人 
居二曲灵岩石穴中 ,传昔有巨蟒居洞伤人 ,葛氏设法除之,在其地创庵,后称为葛仙馆,又有馘妖洞之称。

邱 公 
在九曲灵峰左石室中修炼。一日坐化留诗曰 :“本是瀛洲仙子 ,徉徜元化洞天,笑指蓬莱归去,冲飞直入苍烟。”为后人传颂,修炼之所迄今仍名邱公洞。

徐熙春 
邵武人,原为商人,在城南遇武夷道士 ,“遗赠五花草食之 ,由是绝粒”辟谷,后入武夷修炼,坐化于大王峰东壁;遗蜕不朽,被后人视为神仙。称其地为徐仙岩,屡迎取遗蜕祈祷,求灭水患或求雨。

王文卿 
江西南丰人 ,号冲和子,又名癫道人 ,传其夜行遇雨迷路,得神霄雷法真传。宣和间居武夷石鼓修道,后被荐于朝,宋徽宗拜其为太素大夫;因施法驱鬼止雨有功拜为“金门羽客”, 赐号冲虚通妙先生。其道术颇有影响,创神霄派 ,弟子众多,支流繁出 ,影响极大,卒于绍兴二十三年 (1153) 。因曾被徽宗命为侍宸,故称其王侍宸。 其言论由弟子整理成集,颇有影响。

陈冲素 
字虚中,宋道士;居武夷,曾著《规中指南》,世以为其文尽发内丹三要之旨,是重要的道教经典,卓有影响。传说他在入道之初 ,“尝与樵者饮,忽仆地,梦入一洞食青灵芝,随之辟谷。”

李铁笛 
原名陶真,东京人,熙宁末至武夷居止止庵。好吹铁笛每作穿云裂石之声。传说有次过节,道士各招饮 ,“李俱赴之,诸房笛声一时同发,众骇之。” 尔后至通仙岩修道。留下一首诗与道友话别 :“毛竹森森自剪裁,试吹一曲下瑶台,当途不遇知音者,拂袖白云归去来”。不知所往。

郭道人 
自称卧云子,能预知祸福。绍兴间 ( 约 1150年) 于湖州拜洞阳子诸葛行正为师,得其密授, 尔后同入武夷修道,乾道中与其师同日坐化。

王 通 
江西永平人,在武夷毛竹洞得道 ,修得飞神御气、呼召雷雨之术,极灵验,为道众所服。治平三年(1066年) 坐化于黄柏山 ,诏封其为洞明普静真人。
陈丹枢 在武夷上云窝铁象石上结庐修炼 ; 绝粒辟谷 ,白玉蟾记其“年巳七八旬,犹方瞳漆发,其颜犹童,终日凝神不语与寝,谈笑与常人异。所附身仅一破衲” 。庐即称“云窝”, 接踵有后人在此修道。

刘妙清 
女冠,东阳人,美丽,有才情 ,“娉婷抚媚 ,使人骇心动目”, 少时曾沦落风尘。忽一日猛省,因久慕道术,入武夷师事陈丹枢,并在仙掌峰下结庵“棘隐”以居。恬谈清苦,遗世出尘,白玉蟾曾屡为之题赠诗、文 ,嘉定后入九曲而逝。

白玉蟾 
字如晦,号琼王官,又号云外子或琼山道人,武夷翁,武夷散人。本姓葛名长庚。祖籍福清,生于琼州。 师事著名道士陈楠学内丹,并相从云游各地。嘉定九年 (1216年) 入武夷,居止止庵及冲佑观。他还在此收受彭耜、留元长等著名道士为弟子。时而蓬发赤足,时而青市野服 ,或狂走、或兀坐,狂放不羁。嘉定十五年 (1222) 四月赴临安伏阙上书,却“因醉执逮京尹”, 未果。死后诏封为紫清真人。  白玉蟾被称为全真道南五祖之一,创内丹紫阳派,尔后发展为南宗。他诗文俱佳,善草书,有龙翔凤翥之势。精研道法 ,“参受大洞法录,奉行诸家大法,独于雷法尤! 著验” 。多次“为国升座”, 主持国醮,著述甚多,有《武夷集》等六部数十卷文稿,均被视为重要的道经 ,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。

黄咸中 
东阳人,慕道入武夷,居止止庵。遇异人东南子授以仙术,赠以方寸铜印,并言佩之可济世延年, 为其更名“庆云” 。后遍游名山访道,住洞空山 20 年,再归武夷修炼,号洞空子,年 90 坐化。

江师隆 
号三白,建阳人,本儒家子,通经史,风仪秀拔,标格出尘。尊父命入武夷访道,得雷霆秘术,能致晴雨,绍定问 (1230年左右) 应诏赴钱塘灭水患,大著灵效,敕封为“金门羽客” 。后乞归武夷,复赐以御书“常庵”; 命建州官府为其鼎建于一曲溪南,并领旨“督 ( 京都 ) 临安诸祠观”,他曾主持大修冲佑观,嘉熙二年 (1238) 诏准其上书请加武夷君十三仙封号之事。后坐化于常庵林壑堂。

彭日隆 
号隐空,吴屯人,他“未尝学问时,读《清静经》有悟 ”, 故入万年宫受戒学道。后遇异人传授雷法,祷雨极验。他曾倾数十年之功在九曲创和阳道院,后更名“清微太和宫” 。曾自赞 :“ 五五二十五,只管从头数,到底一也无,松梢月当午”, 卒时七十有五。

江成真 
号心隐。少年即入武夷修道,拜张岩隐为师,“清修甚谨”, 再获法师黄雷渊授以清微雷法。后游龙虎山,为天师所重,命主凝禧观, 因遇大旱,祈祷显应,被朝廷命为建宁道判,故又被称为江道判。晚年再入武夷 ,居水帘洞创水帘道院,修丹静养。

张德懋 
居武夷夭游观修道,曾拜茅山宗著名道士杜道坚为师。其师号南谷子,在宋末元初极有影响,在理论上颇有建树,以博学高行名世,他对《道德经》的研究,具有突破性的开拓。张德懋还随其学上清秘法,卓有造诣 ,曾携徒漫游京师,声震朝野。

赵嗣祺 
龙泉人,生于至元十六年 (1279), 幼即不凡, 久慕道学,二十四岁至武夷随张德懋学道。十余年足不出山,刻研穷经,凝神宴坐。师见其道法已成,于皇庆间(1312-1313) 携其云游 ; 并叩见师祖杜道坚,杜公一见而大奇之,置于观中,以便于朝慕咨叩;尔后又荐其游京师 ,以弘广道法,王公贵族多慕而与之交。延佑元年 (1314) 有旨命其主持仙都山玉虚宫 ,“兼少微山紫虚观提点,代祀太华、嵩高、王屋、济源…..箴祠事于龙虎山”。卓有影响。

王与敬 
号秋岩,三山人,于武夷山入道后云游访道,被荐于朝,至大二年 (1309) 迄还武夷 ,“奉旨归山 ”, 主管冲佑观,赐号“至道玄应通妙法师”。

金志扬
号野庵,永嘉人,素不栉发,人呼为金蓬头,于龙虎圣井山入道;后依白玉蟾为师,研究内丹,以法术为众所信服;颇有影响,入武夷修道,居一曲复古洞及止止庵;冬不炉,夏不扇,至元间 ( 约 13 世纪 80 年代 ) 坐化。

林文能 
号存心,三山人,博览群书,聪慧,顿悟经道元妙,善熊经乌伸之术,不畏寒暑,居大王峰顶修道 ,设庐于天鉴池畔。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泰定元年 (1324) 荐于朝,有旨宣召,辞疾不赴,赐号“讲师”, 后坐化于大王峰,年九十有五。其弟子程斯道于至正间 ( 约1360 前后) 曾被诏至京都,赐号“通元子”。

张三丰 
名通,又名全一,号玄玄子;由于不修边幅 ,人称张邋遢 ,曾自称是“大元遗老”, 传真体姿丰伟,须髯如戟,一餐能食升米或一月不食,能预知吉凶祸福; 终生浪游,曾居武夷山中。朱元璋屡寻不得,明成祖曾屡诏不至,被后人尊为神仙,极受道流的推崇。

汪三宝 
字丽阳,号痴颐,铅山人,与建昌刘端阳 ( 号古松 ) 为道友,以诗文书画相交,嘉靖初 (1522 年 ) 入武夷,一同开辟接笋峰,并在山上设元元道院,闭户清修,飘然出尘;有《野怀散稿》诗文集行世。嘉靖四十三年 (1564) 钦差巡按姜儆与巡按福建御史高邦珍曾至武夷造访二位道士。

张廷安
崇安人,于武夷入道。嘉靖间曾云游京师,因祈雨为验,诏封为“赞教真人”, 后归武夷坐化。

黄合贤 
号知白,大梁人,少好道入三茅山,得一高寿长者秘授,年过七旬颜如童子。晚年入武夷,创知白庵于七曲三隐台。万历初 ( 约 1573 年 ) 神宗诏择高真编修《道藏》,知白因博学被荐,颇受宠褒。

王 广